借力高水平专家智库,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昨天,随着我市首批技术转移导师正式“上岗”,无锡朝着解锁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的进阶之路又迈进了一步。来自国内各地技术转移领域的一批资深专家受聘成为我市技术转移导师,将为更多科技成果在锡转化出谋划策、牵线搭桥、献智献力。
当天,中国无锡“太湖杯”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无锡城市赛成功举办。前期,专家组从135个报名项目中遴选出26个优质项目团队参与复赛路演,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领域。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项目和一批“最具投资价值奖”项目,其中部分项目还将晋级“太湖杯”总决赛。
大赛中展现的科技之光和潜力项目,要如何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化果实?在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等大赛组委看来,“太湖杯”不仅要成为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赛事,还要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平台。“参与大赛的很多项目,本身并没有在无锡成立公司,但团队非常看好无锡的产业基础和营商环境,愿意把成果落在无锡转化,这时一支强大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就可以助他们一臂之力,甚至在未来吸引这些落地项目在锡成立产业化公司。” 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任肖栋说。
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命题之下,作为成果转移转化“中间人”的技术经理人群体正在不断壮大。据统计,近年来,无锡已产生1000多名拥有初、中级职称的技术经纪(经理)人。然而,到目前为止锡城高级技术经理人仍处于空白,说明我市技术转移人才市场的发展还不充分,高端资源仍然欠缺。
本次受聘的首批技术转移导师正是国内技术转移领域的顶尖人才,包括牛津大学科技创新(苏州)中心总裁陈兆轩、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王文、上海沪江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郭立云等专家。“目前看来,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堵点是服务体系和联动机制不健全,成果转化的消化能力达不到预期。” 曾被评选为首届“科创中国”技术经理人先锋的王文建议,政府层面应在顶层设计、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等方面加强谋划与前瞻部署,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要坚持需求牵引,解决供需技术融合对接问题。高校则须摒弃碎片化科研模式,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从源头提升自主转化能力。各类服务机构需秉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态度,共同协作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给首批技术转移导师“下聘书”的,并不是政府部门,而是我市近期新成立的产业创新促进组织——无锡市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转移)联盟。这意味着,联盟与导师之间将建立更加灵活的聘用和联系机制,积极利用市场化手段,不断丰富和活跃无锡技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