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短短数月,吸引全国200余所高校入驻信息服务平台,发布科技成果5000余项,对接企业技术需求1000余项……由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同支持的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刚刚启建就成为科创圈关注的焦点。无锡要如何把握全国高校科研成果在江苏寻求落地的“溢出效应”?抢登“近水楼台”,一场畅通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全面部署已然开启。
抢抓政策东风,校地全面合作重磅扩容
“厦门大学,来江苏了!”近日,“中国江苏网”发布的一则消息让省内科创圈雀跃不已。此前,厦门大学与江苏的深度合作并不多,近期一口气成立了无锡AEM制氢新材料联合创新中心、无锡化成生物基新材料联合创新中心等研究机构,并推动AEM制氢验证基地等重点项目落地。
此次将厦门大学吸引来江苏的,是我市与该校签署的全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校地双方将共建厦门大学无锡研究院和无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并设立厦门大学无锡合作基金。此次合作将厦门大学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与无锡的战略导向及发展特点相结合,创新建立“双基地”模式,即研发基地在厦门、产业基地在无锡高新区。
对于此次签约,我市态度十分明确:要以签约为新契机,共同对接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围绕“政、产、学、研、金、用”多个维度,合力打造市场化机制、国际化平台,携手布局更多“顶天立地”的产业创新项目。
与厦门大学的携手,正是无锡抢抓江苏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机遇的进击之举。去年年底,由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同支持建设的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正式揭牌,在国内首创搭建全国高校开放共享的“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目前,已吸引全国200余所高校入驻信息服务平台,发布科技成果5000余项,对接企业技术需求1000余项。
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建设旨在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无疑是促进更多科研成果落地成金的一把“金钥匙”。而根据中心建设规划,南京和苏州为核心承载区,聚焦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三大领域,分别设立4个分中心。
规划之内的建设路径业已明确,规划之外的“溢出效应”要如何把握?抢登“近水楼台”,无锡乘着政策东风迅速进击,在中心揭牌不到一个月后,就与厦门大学达成全面合作协议。围绕无锡产业布局,系统导入厦门大学创新创业资源,促进创业人才团队和创业项目在锡落地发展。
包括厦门大学在内,目前至少已有16所“985”大学已与我市签约或合作建有研究院、所、中心等,如此规模在全国范围内的地级市中极为罕见。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江苏的建设,无锡与全国一流高校的合作“版图”将更加辽阔。
补齐创新短板,高校“科创引擎”在锡轰鸣
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无锡凭借产业科技积淀和科技企业集聚等优势,每年都能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然而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却存在着一块明显的“短板”:一直以来,无锡本地高校资源相对欠缺。与南京、上海等高校云集的城市相比,无锡的高校数量较少,学科门类也不够齐全。这使得无锡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高校科研成果产出方面不占优势。缺少丰富的本地高校科研成果,企业在寻求技术创新合作时也选择有限,难以快速实现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与产业化。
多年来,无锡积极寻求破局之道,与全国一流高校展开深度合作,共建研究院,吸引顶尖高校科研力量落地。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的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就是其中一项典范。2014年,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正式运营,十年来,研究院在锡“孵化”了江苏卓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150多家高新企业,建成了微纳电子与系统芯片等近40个研究中心,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500项……
如今,无锡正在探索打造更多像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这样的“科创引擎”,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纷纷列入名单。就在上个月,西安交通大学校友企业——无锡超通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为其新打造的智能制造基地举办了一场启动仪式。据介绍,研究院研制的最新激光精密加工技术和设备已在多个领域实现了成功应用,包括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等。超通智能总经理运侠伦透露,公司正致力将这些先进的激光精密加工技术进一步产业化,以满足更多行业的需求,推动“中国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校企联合模式在此次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和验证。”受邀参加启动仪式的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总结道,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为超通智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而超通智能则依托自身的产业优势和市场需求,为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实践平台。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无锡分中心落地,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太湖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无锡高新区储能创新联合体等平台相继启动建设……西安交通大学的一枚“科创引擎”已然在锡启动,无锡与全国一流高校的创新合作动力更加强劲。
将“盆景”变“风景”,加速构建技术转移体系
如果说与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在无锡科创界打造出了一个个独具高校特色与产业亮点的“盆景”,那么系统性构建全市技术转移体系、畅通从“书架”到“货架”之路,则是无锡孜孜以求的科创“风景”。
“无锡将主动融入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体系,持续完善科技成果捕捉对接机制。”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我市将面向国内外重点高校、未来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体系以及驻锡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等,常态化开展高价值科技成果征集、遴选和发布,推动校企产学研合作的精准高效对接。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和定向委托等方式,每年挖掘一批技术门槛高、市场前景好的成果转化项目进行孵化。
事实上,无锡系统性布局技术转移体系的步伐早已迈出。去年,我市成立市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转移)联盟,纳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校友会、投资机构、银行等近300家单位,合力投入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联盟聘请了一批国内技术转移领域的知名专家担任无锡市首批技术转移导师,发挥高级技术转移人才对我市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纪人队伍的传帮带作用。”联盟理事长殷宝良说,联盟组建了技术转移机构专委会、科研院所专委会2个专业委员会,构建从技术源头到技术转移机构、技术承载等全流程的服务体系。
近期,由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与梁溪科技城共建的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无锡分中心正式启用,将为科创企业资源、本地产业创新项目、合作高校科技创新项目在梁溪落地提供全链条产业孵化、加速培育体系化服务。据悉,该中心还将同步打造华东医疗器械产业中心和通用人工智能与医疗装备中心,以进一步推动华东优势技术与梁溪产业生态圈深度融合。“抢抓资源密集型城市的溢出带动效应,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梁溪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计划,3个中心将组建团队、联盟,推进项目落地和人才引进,提升梁溪科技环境创新浓度。
去年4月,江阴高新区组建C13高校技术转移联盟;去年11月,吉林大学无锡技术转移中心落地无锡新加坡科创城;今年1月,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与江阴市专精特新企业联盟签约……放眼全市各地,一项项技术转移合作正加速涌现,逐步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