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速高校前沿科技成果转化,赋能无锡智能制造产业升级,7月10日,无锡地方分中心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上再出实招。在科创中心杜庆部长的牵头组织下,联合专业技术转移机构阳光惠远,特邀江南大学智能制造学院周德强副教授领衔的技术团队,围绕其核心研发成果——“RGV智能机器人精确定位与大型集群调度控制系统”项目,举办了一场精准高效的技术对接会。此次活动旨在搭建畅通的沟通桥梁,深入挖掘技术潜力,加速该创新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广阔市场。
周德强老师团队在对接会上系统展示了其技术成果的核心优势与突破。该项目聚焦于智能工厂物流环节的关键痛点——高精度定位与大规模集群协同。团队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实现了两大飞跃:毫米级精确定位, 创新性地融合了多传感器信息(如激光SLAM、UWB、视觉等)与先进算法,克服了传统RGV(有轨制导车辆)在复杂工业环境下定位易受干扰、精度不足(通常厘米级)的难题,实现了亚厘米级(可达0.5mm) 的稳定、高精度绝对定位能力,为精准作业(如精密装配对接、高架库存取)奠定了坚实基础;百台级智能集群调度, 针对大型工厂、物流中心对数十甚至上百台RGV协同作业的迫切需求,团队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AI)与运筹优化算法的大规模集群实时调度控制系统。该系统具备强大的动态路径规划、冲突消解和任务优化分配能力,能显著提升整体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预估提升15%-30%),降低等待拥堵,并具备极强的系统扩展性和鲁棒性。
对接会现场气氛热烈,讨论深入务实。杜庆部长首先介绍了无锡市在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导向与支持措施,强调了引入像周德强团队这样的高价值技术对补强无锡“465”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意义。阳光惠远作为专业的技术转移机构,则从市场角度分析了该技术在智能仓储、汽车制造、面板半导体、航空装备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和潜在商业价值,并就技术成熟度评估、知识产权布局、合作模式提出了专业建议。
周德强团队详细展示了技术原理、核心算法优势、已完成的实验室验证及小规模场景测试数据,并坦诚交流了目前产业化进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如复杂场景适应性验证、成本控制、与现有MES/WMS系统集成等。与会各方围绕这些关键点展开了富有建设性的探讨,初步梳理了技术迭代、中试验证、寻找标杆应用客户等后续推进路径。
此次对接会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展示,更是无锡市构建高效协同创新生态的生动实践。无锡地方分中心充分发挥了资源整合与平台服务的功能,阳光惠远则提供了专业的市场化运作视角,共同为高校科研团队打通了对接产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杜庆部长表示,分中心将持续关注该项目进展,积极链接无锡本地及长三角区域的潜在应用企业和投资资源,提供包括政策咨询、场地对接、融资推介等在内的全链条服务,力促这一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技术成果在无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无锡乃至全国的智能制造升级注入强劲的“智能物流”新动能。
本次对接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无锡在推动“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也为后续更多高校优质项目在锡转化树立了良好范例。